——Boleslas Matuszewski,Une Nouvelle source de l’Histoire
纳粹帝国的电影工业与历史
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我们电影的时候会感受到德国人民的先锋力量与我们的意识形态。电影不存在艺术,因为它是为我们的党服务的。
——Hans Steinbach 帝国电影部宣传长官,1937年3月19日
1. 夺取权力之前的纳粹电影
1933年前的纳粹影片可以用简短的话概括起来:他们对当时的电影产业影响甚威,但是它们展现了纳粹对组织宣传功效越来越强烈的兴趣,并且不断成熟的党内外宣传技巧。
第一部真正为NSDAP(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所创作的影片是关于1927年在纽伦堡大游xing的简短报告片,电影的全部资金来源来自于慕尼黑的党 中央。这部电影并不为公开放映,只是在党集中的时候才能观看。现今看来这部片子是极为不成熟的,全部的镜头集中到了冲锋队(SA)的阅兵和游xing的人 群,但时从这年开始,每年的游xing都会被录制成电影,并且纳粹也开始意识到电影对于宣传他们意识的重要性。但对当时资金缺乏,人才缺少的纳粹来说,电 影并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1927年后,事情开始变化了。国家保守党的领袖Alfred Hugenburg男爵买下了当时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德国电影公司,环球电影公司(UFA),并且开始为纳粹效力。纳粹的大型政治,社会活动全部被UFA所 拍摄,并且通过UFA所拥有的影院对外放映。纳粹的电影开始朝着专业化的宣传方向迈进。
1930年底,约瑟夫 戈培尔,这个自从1926年就开始为党效力的党员决定在首都成立NSDAP帝国电影部,为的是向全国人民放映。但是这项决定因为得不到党内其他高官的支持 而作罢,取而代之的是地区领导人被鼓励拍摄,发行地区性的游xing影片。终于,在1932年,十个地区电影部门成立。他们的目的是发行党的电影,而总部 在慕尼黑的NSDAP电影部门则负责电影的制作。当时的部门由戈培尔和他的私人对手Gregor Strasser负责。但当1932年秋天,Gregor Strasser则彻底失权,戈培尔牢牢控制住了所有权力,并成功的将总部从慕尼黑迁往柏林,戈培尔从此时的电影开始慢慢夺取宣传的所有权利。
30年代的德国电影界可谓一片狼藉,电影公司不断倒闭,剧院也不断易手,发行商业拍摄商不断争吵,当时的纳粹内部对电影也发过争论。激进的一部分认为应该 迅速将电影国有化,以便控制。最激进的柏林纳粹们甚至在1932年的普鲁士大选前发表了一份声明。他们声称:德国电影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民电影 (Voliisch Film)这些电影应该以记录下人民的热情为主。为了鼓励这些电影的产生,制作者应该被统一管理起来以便控制经费。同时,电影应该彻底杜绝颓废电影的产 生,或者迎接外国口味而破坏德国的形象。这些电影应该只在国内进行放映。这份声明体现的是纳粹激进分子对于现代艺术的痛恨之情,以及电影只做为宣传工具的 想法。
在1932年底,戈培尔感觉到人民的热情不能只从党的宣传片来获取,所以他与UFA联合制作了宣传德国文化的宣传片。这些宣传片全部是关于德国“光辉灿烂”的文明,但是其中加入了很多国家主义的宣传色彩。
2. 帝国电影协会的组织与功能
随着纳粹逐渐在社会各个阶层增加他们的影响,他们在各个州不断增加党在州的代理人以及管理处。这时,纳粹开始着手于他们觊觎以久的电影工业了。
纳粹于1933年7月14日成立了帝国电影协会,接着在1933年的9月22日,戈培尔感觉到“帝国的文化需要加以扩充。”一个更大的部门帝国文化部成立 了,帝国电影部成了隶属于帝国文化部的下属机构,其余的6个部门分别是帝国文学协会,戏剧协会,音乐协会,美术协会,新闻协会以及广播协会。而戈培尔作为 宣传部长,成为7个协会的直接领导人。通过他,指令传达给地方领导人以及党在地方设立的管理人。
在后来并入帝国文化部后,电影协会的基本构架并没有进行多大变动。协会的会长直接下属于帝国文化部部长也就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手下。第一任帝国电影协会会 长为Fritz Scheuermann博士,副部长为Arnold Rather,同时他也是NSDAP宣传办公室的主任。在电影部门里有经费委员会,都是从银行与宣传部调来的专业人员,同还有技术部等其余8各部门。这十 个部门共同组织成了德国电影工业的基础。
这十个部门一起掌管着德国的电影工业,但是如此的集中掌管并没有像戈培尔所预想的那样——将德国电影带入共同合作的和谐时代,反而却限制了独立制作的主动性,与艺术的自由性。
整个电影界在表示欢迎纳粹的管理时,也充满着忧虑与疑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新的体制会给电影制作带来多大的帮助。为了打消这些疑虑同时也为了掌管电影的 资金,1933年6月1日,帝国电影款项银行成立了。该银行的成立是为了提供贷款给电影制作人同时把握电影市场的经济。戈培尔保证说纳粹将会提供新的金融 方式于电影界中,并且解释说帝国电影款项银行将会对独立制作电影,以及小资本电影提供优惠的贷款。在这一蛊惑下,整个电影界异常欢迎银行。但实质上,该银 行的本质却是为了通过控制电影资金,而控制电影的产生。
在一周后,纳粹将电影的所得税从11。5%降职8%,再次获得了电影界的支持。
款项银行的建立表面上说是为了提供资金给独立电影以及小制作电影,但是直到1936,该银行所支持的73%的电影都是制作方担保有能力能在全国放映的。如此集中管理的结果是小资本电影在电影市场的份额继续下跌,国家垄断的苗头逐渐膨胀起来。
除了在资金上控制电影,另外电影协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从电影界驱逐犹太人以及低等艺术家们,只有纯正的国血统才能进入这个行业。任何想在电影界发展的人员 并须先成为协会的一分子。在1936年,协会出版了下属杂志,德国电影(Der deutsch film),该杂志的目的在于传播党的反犹思想。通过书中的数据以及图表,夸大犹太人在电影业中的影响力。该杂志称“70%的剧本是由犹太人所写,50% 的导演是犹太人,70%的制作公司由犹太人所拥有。”纳粹声称犹太人将导致帝国文化的衰落,并且不遗余力的清除他们。1935年5月,戈培尔任命Hans Hinkel负责帝国文化部犹太人的清除(Entjudung),清除造成了大量犹太人才的外流与逃往,但是纳粹仍然拥有许多技术上,艺术上,表演上的人 才。
在希特勒成为议长的两周后,1933年3月28日,戈培尔会见了电影界的代表人员,他表示说自己是一个电影迷,(他确实也是)并且希望电影界能打消对新政府,新制度的疑虑,他还谈到了政府对于电影节的支持。“电影将成为新帝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戈培尔还谈到了给他印象最深的4部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安娜 科列尼娜, 尼伯龙根与反叛。戈培尔说这四部电影能从精神上打动民众,引导他们。同时,他表示,德国现在正处于精神危机的时期,需要电影界也产生出一样具有鼓动色彩的 影片。在评论道战舰波将金号时,他说:“这部电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他奇妙的地方就在于鼓动性,任何一个人看过后都有成为共产分子的冲动。这证明了哪 怕是最荒谬的主义经过艺术的包装也能产生魅力。”戈培尔要求电影界创作关于NSDAP电影的时候必须要抓住时代的特征,显示出德国的魅力。“要在电影中告 诉世界,德国成为世界的主人!”
戈培尔的演说直到1936年才在人民观察报(Volkischer Beobachter)刊登,同时也删节了许多内容,包括那些许诺电影界关于艺术自由以及不满关于党的电影只突出有形的内容。戈培尔这样做的内容,一方面 不想让党内过于激进改革的党员不满于给艺术节过多的权利,另一方面同时也在安抚当时尚未笼获的电影界人心。实际上,纳粹对于艺术乃至民众的管制才刚刚开 始。
3. 帝国电影法
在1934年,戈培尔为了赢得更多的权利和更便于控制电影,他修正了 Reichslichtspielgesetz——帝国电影法。并且在1934年2月16日正式宣布生效。该法令旨在帝国之内鼓励更多有益电影的产生并且 消灭一切有害电影。人民观察报对这一法令评论道:从现在开始,帝国将会严格审查电影的制作,只有在这一严格法令下,电影才能显示在其银幕上的真正价值。
法令从三个方面管制电影:强制性的剧本审查,对不合格的电影进行枪毙,一定的物质奖励。
该法令旨在电影初期就对其进行严格控制,执行这一法令的人是叫做Reichsfilmdramaturg,帝国电影导演。帝国导演被宣传部长亲自指定,并 且他们的职权以及任务在电影法的1-3节都被阐明。第一位帝国电影导演是一位评论家,Willi Krause,一位忠诚的NSDAP党员,在戈培尔的报纸Der Angriff(进攻)曾担任记者。假如制作人想要制作电影,首先他要向帝国电影导演提交大纲,通过后剧本才能开始动工,并且剧本要在拍摄前经过审查。帝 国导演可以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都亲自检查,并且与在柏林的审查办公室(Pruufstelle)进行协商.
在1934年法令颁发的10 个月后,法令进行了变动——剧本的审查成为可选而不是必要的。变动过后,宣传部出来解释说这只适用于剧本,但是大纲依然是必须提交给帝国电影导演的。假如 他认为电影是值得鼓励的,他才会接过剧本,并且为电影与帝国电影贷款银行联系(Filmkreditbank)。
电影法令大大严格了电影审查制度,取代了1920年5月12日通过的魏玛共和国电影法。魏玛共和国的电影法是宽松的——“电影不会因为政治,社会,宗教, 种族或者意识形态偏见而进行查封”,只是在电影威胁到了共和国安全和社会治安,或者严重损害了德国形象并且危及于他国关系时时候才会出面制裁。电影的审查 被委派于柏林与慕尼黑的办公室里。每间办公室有两位负责人以及从教育,法律和电影专业抽调来的人才予以协助。1934年的新法令把两间办公室合并起来,并 且成为帝国宣传部下的一部分。1920年的法令允许电影制作人在电影被枪毙后进行上诉,但是新的法令取消上诉部分。
根据帝国电影法第四段,所有电影都要进行审查,包括在影院中放映的小广告也要。每部送来的电影都会有自己的号码,在审查过后,会有印有鹰行章的报告做出 来。宣传部长可以插手所有程序,在1935年 6月做出的电影法第二次修正中,戈培尔宣布他可以不经过电影审查办公室就直接枪毙电影,大大加强了帝国宣传部的权利。
除去对电影的严格限制外,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也是电影法的一部分。其实所谓的奖励,不过是减税的另一种称法。原先的奖励是由电影评估委员会 (Kammer fur filmwertung)设立的,电影评估委员会是中央教育部(Zentralinsttitut fur Erziehung und unterricht)的一部分,与审查办公室是分开的两个机构。在新法令颁布后,该奖励的颁发成了宣传部的职责,在1933年前,奖励被视作为激励与极 大的荣耀,而法令颁布后,奖励不仅是被作为减税,并且想要放映的话,必须获得奖励。假如电影没有获得奖励,那么它要得到特别的许可才能放映。1939年 前,奖励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政治与美学上特别有价值的(Staatpolitisch wervoll und kuunstlerisch besonders wertvoll)
2 政治上特别有价值的(Staatpolitisch besonders wertvoll)
3 美学上特别有价值的(kuunstlerisch besonders wertvoll)
4 政治上有价值的(Staatpolitisch wervoll)
5 美学上有价值的(kuunstlerisch wertvoll)
6 文化上有价值的(Kulturell wertvoll)
7 对年轻人有价值的(Jugendwert)
8 对国家有价值的(Volkstuumlich wertvoll)
9 国家级电影(Film der nation)
最高奖项获得是税额全免,国家级电影以及对年轻人有价值电影与其它奖项有所区别,他们并不减轻税额。但是他们所获得的荣耀却是最高,对年轻人有价值的电影 会在所有学校以及NSDAP等青年组织进行播放,反映希特勒青年团团员Herbert Norkus的电影Hiterjunge Quex就是很好的例子。1938年后,剧院上映的所有电影都是获得过奖励的。
对电影的奖励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不同奖项的设立也对于观众们是一种期待,这些奖项按照对政治以及宣传上的不同程度分类。对政治有价值的显然是为了 NSDAP服务的。这种奖项的获得除去著名的纪录片 Triumph des Willens外,还有具有强烈政治信息的故事片比如我控诉(Ich Klage an)。政治以及美学有价值的电影不仅为NSDAP服务,并且质量也上乘。
令人吃惊的是对电影评论的管制直到1935年才慢慢被加强,在 35年年底宣传部的Hans Schmidt Leonhardt博士提醒戈培尔电影评论应该服务于NS。戈培尔在1936年5月13日宣布法令,禁止在电影上映的当天出版任何评论。该法令旨在禁止评 论家们在官方评论出版前对电影进行攻击。在1936年12月,戈培尔终于下令禁止所有对电影艺术性进行的评论,电影评论只能阐述电影的故事。并且所有评论 电影的人员必须要从帝国文化部取得相应的执照,而且他们不能低于30岁。至于具体的原因,帝国宣传部的Alfred Ingemar Berndt解释说:“所谓的艺术价值必须建立在NSDAP的价值观内,只有党与国家才能那些作品具有艺术价值。不控制私人评论的话,所谓的评论家们只能 把艺术价值建立在他们的价值观内。这与党的立场是不同的”
对评论的禁止引起来国外的喧哗及反对,对此,帝国文化部解释道:“当今德国的电影必须建立在当今德国的立场上。对此国外的媒体不应有歧视以及反对。”
新法令的颁布让所有评论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美学的评论。当宣传部认为一部影片应值得鼓励时,会在首映前邀请所有记者参加,并且要求记者为影片造 势。在上映不久后,宣传部自己会发出官方评论。记者们成了对大众宣传电影的工具,哪怕是不值得一看但是政治上必要的电影,也要写上对电影溢美的内容,大多 数的内容则是宣传部已经准备好发给记者的。仅有的一些进口过来的电影,记者们也会跟宣传部一起诋毁或者干脆闭口不提。通过这种目的,帝国终于把德国观众们 与其他价值,其他观念的电影成功隔绝开来。

hans westmar,1933年
4. 个人英雄主义与纳粹意识的联系
当纳粹在德国上台后,迅速启用故事片来作为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而且纳粹在完全控制了电影生产后,越来越多的党员也希望看到关于自己党以及他们如何与腐朽的魏玛共和国作斗争的影片。Curt Belling,帝国电影协会的发言人说道:
“党在斗争期间对电影的看法就是要产生一种新的电影题材,一种充满了国家社会主义信念的题材。我们要让所有拍摄这些电影的人坚守我们的信念,并且通过电影让全球都了解我们的信念。”
尽管这样,纳粹在夺取权力的1933年却只产生了3部歌颂党的故事片:冲锋队员Brand(SA-Mann Brand),希特勒青年团的Quex(Hitlerjunge Quex),以及Hans Westmar,许多人中的一个(Hans Westmar,Einer von Vielen)。这些影片完全符合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所提出的:“宣传必须在进行在组织的前面,而且须集中人类的特点,作以后服务。”纪录片并不能起到 宣传纳粹“光辉斗争”的历史,并且按照希特勒的提法,笼统的信念倘若要被大众理解,就需将纳粹的一切披上人性化的外衣。
为了让大众更容易接受新纪元下的时代与英雄,纳粹创造出了一个个虚幻的偶像
:不知名的冲锋队员,陌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员,甚至为纳粹献身的Horst wessel也在电影中被改名为Hans Westmar。这样的效果是让德国大众更容易接受那些英雄形象,通过故事的发展也对观众么暗示道:你也可以成为千千万万英雄中的一员。
以下我们介绍的三部电影,冲锋队员Brand(SA-Mann Brand),希特勒青年团的Quex(Hitlerjunge Quex),以及Hans Westmar,许多人中的一个(Hans Westmar,Einer von Vielen)不仅代表了纳粹理想的英雄形象,同时他们也涵盖了当时社会阶层的主体。
冲锋队员Brand(SA-Mann Brand) 1933
这部影片是第一部反映冲锋队的影片。他在1933年6月9日通过审检,在6月14日首映。这部电影的主旨是反映冲锋队伟大的斗争以及辉煌的胜利,但是纳粹当时并没有投下多少钱来拍摄,导演是不知名的Franz Seitz,演员们也大多毫无名气。
故事简单明了,开篇的字幕就显示的是:“这是发生在我们时代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当时的德国有两派,一派是共产党,另一派就是国家社会主 义。社会的争斗在Fritz Brand家里也得到浓缩,Brand的父亲是社会民主党,而Brand是新加入的纳粹青年,他的母亲则是中间派。在以前的德国电影中,母亲往往是作为平 衡父子关系的形象出现的。在此剧中,母亲最后终于抛弃堕落的父亲,并支持儿子走向冲锋队的队伍中。
为了展现纳粹的“斗争时代”(Kampfzeit),从开剧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守纪的标准亚利安人与无律堕落的共产主义分子的区别,并且传达着一个信 号:只有国家社会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德国人,而共产分子都是些浑水摸鱼的外国人。观众们很容易同情那些被共产分子陷害的纳粹党员,并且强烈的感受到只有纳粹 才能重建强大辉煌的德国。
当Brand的女友——一名刚刚被Brand说服加入纳粹的少女,在游xing中被射中后。她死去的场面充满了宗教的气氛:背景灯光被虚化,脸部的灯光则 被强化。这名少女在临死前反复有了什么特殊的力量所支撑着,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在天堂走进元首。”这也使她成为了银幕上为纳粹的第一个牺牲者。而在她 死去后,成以数千的冲锋队员聚集在一起,挥舞着纳粹的旗帜,列队游xing在大街上。影片的结尾镜头则是Brand的脸部特写,与他手中的红色万字旗。
令人惊奇的是,影片上映后并未获得官方的肯定,戈培尔的官方报纸进攻报(Der Angriff)尖利的批评道:“导演试图在银幕上重塑光荣的斗争年代,并企图塑造一个无名的冲锋队英雄。但可惜的是,导演既没有才华也没有能力展现这一 切。”(1933年6月14日)具体的原因很可能是以戈培尔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并不欣赏冲锋队打砸抢的办事方法,而且电影本身的技巧也着实令他这个电影爱好 者不满。但是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依然获得了较高的上座率,并且获得了“美学上特别有价值的”以及“对国家有价值的”奖项。
尽管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支持,但是作为第一部宣传纳粹思想的故事片,这部片子有着典型的风格:故事情节尽可能简单易懂,以便更多阶层能够接受他;简 单的二元化思想,正与恶鲜明的对比与反差;立体的多面形象,英雄的形象,德国大众的形象,犹太人的形象,共产分子的形象;最重要的,传达的思想是——国家 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是全德国人民的党派。
希特勒青年团的Quex(Hitlerjunge Quex) 1933
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在纳粹党权后的电影界可谓一片混乱。首先他们要为生计着想,其次,冲锋队员Brand这样
影片也给了他们警示:到底怎样的片子才能取悦新头子?茫然的电影界几乎没给任何指示。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环球电影公司推出了希特勒青年团的Quex这部电影,他门本来害怕这部电影也会遭到党部的批评,但是得到的答复是这部电影比上一部更有艺术价值。
不像冲锋队员Brand那样的小制作,这部电影可谓是大手笔。导演是德国的首席导演之一Hans Steinhoff,剧本由Karl Alois Schenzinger和B.E.Luuthge所写。影片改编自Schenzinger描写Herbert Norkus一生的小说。Herkert Norkus是一位在执行任务时据说被共产分子所杀害的一位纳粹青年团员,在他死后,他成为青年团员们所敬仰的偶像。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是:“关于德国 男孩光辉的一生与充满牺牲的精神。”
影片同样发生在魏玛共和国末期,同样是反映纳粹分子“光荣斗争”的岁月。主人公Heini Volker15岁,是一间复印厂的学徒,他的父亲因为长期失业的困扰,将儿子送进了少年共产公社。但是Heini Volker并没有追随共产党,而是在渐渐的成长中,慢慢接受了纳粹,尤其是当他看见一个个遵守纪律,整洁的希特勒青年团的团员们,对照是少年共产公社肮 脏,腐败的共产分子们。他开始追随纳粹,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
该片的目的很明显,一方面纪念死去的Herbert Norkus,另一方面引诱年纪相仿甚至更加年少的少年们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在影片首映时,Baldur Von Schirach的一篇讲话就很具有煽动性:“今天,我站在2000名年轻团年面前,我告诉大家,为元首牺牲,牺牲得像个英雄是一个光荣的事情。当 Herbert Norkus牺牲后,我们又增加了50万年青团员。让我们缅怀死者,并且继续战斗下去!Heil Hitler!”
影片中充满了一切对青少年致命的吸引力:整齐光鲜的制服,众多的青年团员,军事格斗,枪械操练,漫山遍野的旗帜海洋,游xing,篝火。这些对于涉世未初 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与煽动性。此外,固定的摄影角度,以及精心设计过的场面调度也使这部片子脱离了戈培尔对冲锋队员Brand所批评的“过于充满暴力 的形式主义”这些都让电影协会的官员们称赞此片有着较高的美学性。
该片在情节上与冲锋队员一片有着许多类似,都集中在低收入德国阶层,都把罪责加在外国人以及共产分子名分下。并且除去社会上纳粹与共产党的矛盾外,家庭里 也充满着对立。往往父亲都代表着被共产党欺骗的一方,而子女都代表着德国新兴的纳粹力量。在该片中,父子双方的争吵带来的是母亲的自杀和家庭的衰败,而这 时,纳粹党则作为正义力量出来从父亲(共产党)手中解救出了主人公。而这也是影片向青少年们传达的一个信号:你属于国家。以Heini Volker为例,在失去母亲,与父亲决裂后,Heini Volker失去了家庭与依靠,但参加入青年团后,他说的一句话是:“从此,我只属于元首与国家。”
希特勒青年团的Quex获得了党内,评论界的好评,并且获得了最高荣誉“政治上,美术上特别有价值的”在1938年,又获得了新荣誉“对年轻人有价值 的”。但这电影最成功的不是在荣誉上,根据澳大利亚电影学家Helmut Blobner与Herbert Holbea的评论,这部电影在德国青少年中引起了轰动,他们将这部电影作为唯一观看的电影。
也就是说,事实上,这部电影,使成千上万的德国少年们坚守着他们的信念为所谓的“千年帝国”死去。
Hans Westmar,许多人中的一个(Hans Westmar,Einer von Vielen)1933
最后要说的这部电影史改编自历史上真人真事的影片。Horst Wessel最早为纳粹死去的一员,经他改编的一首共产党歌曲成为了NSDAP的战斗曲目。人们都把这首歌命名为Hoest Wessel之歌。历史上的Horst Wessel死的并不光彩,他与妓女住在一起,并因为为情决斗而死,而戈培尔听说后,将他美化成一位被共产党暗杀的英雄。
这部电影导演是Franz Wenzler,大体剧情来自于Hans Heinz Ewers所写的Horst Wessel传记。希特勒偏爱这部传记,并要求拍成电影,在冲锋队的资助下,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希特勒的私人好友,外交部长Ernst Hanfstaengl为影片写了音乐。
有趣的是在电影首映后的第二天,这部电影就被禁止放映了。官方的说法是:这部片子损坏了我们的英雄Horst Wessel的形象,并且有对外国丑化德国的意图。”官方的说法并没能掩饰住戈培尔的真正用意。在与莱因报的访谈中他说:“冲锋队的角色只能在大街上,而 不是在银幕上。表面上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我已经通知到了一些电影制作人,只有他们的电影达到一定的美术要求才能被放映,但是关于 Wessel的电影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美术要求其实只是一个借口,从Hans Westmar与冲锋队员Brand的遭遇来看,戈培尔博士瞧不起那些只会在大街上打砸抢的冲锋队员,他更反感的是冲锋队员们往往将自己视为比党更高的 “超人”(Ubermenschen)
这条禁止令引起了党内的一些不满,戈培尔被迫让步。但是他提出一个条件:将片名的Horst Wessel改名,并且在新的剪辑中不得出现有关真正Horst Wessel的内容。两个月后,一部重新剪辑的片子:Hans Westmar,许多人中的一个终于在1933年12月13日公映。
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是典型的纳粹英雄形象,机敏,整洁,守纪律,同共产党作着不懈的斗争。这部电影不仅是纳粹作为一部纪念英雄的电影,同时也是为了争取下层 人民的支持。因为虽然自成社会主义党,但是纳粹执政来供人们的权利并没有提高,加之工会的解散更是让工人阶层不满。这部影片的主人公Hans Westmar就是作为纳粹所提倡的忠于国家社会的工人形象出现的。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是这样的:“希特勒都干过什么?”“他曾经是工人和学徒!”
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更是暗指了希特勒的前半生。影片中Hans所出现的特点都有希特勒极为类似。从影片的一开始,Hans就立志将德国的工 人阶层团结起来,并且驱逐犹太人与共产党员们,在领导手下人方面,Hans也具有着希特勒所鼓吹的领导原则。(Fuhrerprinzip)。Hans为 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牺牲了与母亲的联系,并且放弃了两个爱上自己的女人的献身。当时的希特勒也作为一个“把德国当作自己新娘”不过问个人感情,不食人间烟 火的超凡英雄形象。
在当希特勒与冲锋队的关系慢慢冷却下来后,这部电影成为了冲锋队最后一次出现在影像中。